在日常生活学习中,我们看见许多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想表现出高人一等,上课的时候,试图“垄断”所有回答问题的权利;选班干部的时候,总盯着班级重要的职务;与其他孩子玩耍的时候,总具欢指挥他人,似乎整个班级,整个群体,只有自己是最好的,自己是唯一的。孩子这种让人比较厌烦的“出风头”的干劲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?家庭、家长教疗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。接下来我们看个故事案例。
一个孩子学习不错,但总是爱答下嘴,老师为了绐别的孩子创造表现机会,有意识地忽视她,给这个孩子的机会少了。孩子家长找到班主任责问:“为什么最近我女儿发言的机会少了。”老师对这位家长说:“每个孩子都由表现自己的滿要.需要,我也需要照顾一下别的孩子,但我会找您的女儿谈谈,和她解释-下。”这位家长当即就表示:“那不行,我的孩子有能力,凭什么不让她多表现”?
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.让孩子从小学会竞争,学会在群体中脱颍而出。这无疑是在为日后跨入社会、适应社会的节奏,,跟上时代步伐。因此,让孩子适当拥有竞争意识,在自己能力胜任的情况下,当仁不让地站出来,在生活、学习上锻炼自己,在群体中表现自己,这本身无可厚非。但是,当仁不让不是处处不让,如果只会一味展示自己而不懂得适当的谦让,不懂得共同进步,那当仁不让就是“出风头”了。
湖北叛逆孩子学校说对孩子和大人来说,竞争和谦让都是要学会的。没有竞争,社会就不会进步,个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;但不会谦让那“竞争”就会变成“垄断”,变成自己的“做秀”,最终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。而家长的责任,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竞争,在什么情况下应该谦让。
在故事中,学生的能力本身已经获得老师的肯定,而且老师已经对家长作出了合理的解释。而家长却认为“孩子有能力,凭什么不让她多表现”。这无疑就是煽动自己的孩子出“风头”,孩子不懂得谦让,日后也无法和他人合作,一旦碰到更强硬的竞争者,更加无法处理。孩子参加竞争,本身动机是不错的,凭借自己的实力去竞选,无论成败,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。家长在“竞争”方式上却错误地引导了孩子,将一些恶劣的习气带到了纯洁的学校和孩子中间,这无疑也是在误导孩子——可以不凭借实力而是依靠不正当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。家长们这些方式和手段对孩子的成长和日后进人社会是极为不利的。
谦让、忍耐、宽容,这些都是善良的品质,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历来为人们所称道。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明明显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善良开始被“傻”的概念取代,被精明、算计取代,以至在现代许多人看来,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,就不能讲谦让。要在日后的竞争中取得胜利,就要培养孩子在任何方面都高人一等,不放弃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,同时不给別人机会。不少孩子在父母这种观念的熏陶下,小小年纪就精打细算、决不吃亏。
如今,全社会都在讨论孩子的思想道德问题.拥有谦让、宽容的善良品质就是最大的道德。因为善良是人道的基础。可以说,一个孩子假若没有善良,他的聪明、勇敢、坚强、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。他的竞争意识越强,越会处处表现自己,处处抢着“出风头”,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可怕。所以,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是必要的,让孩子拥有“当仁不让、舍我其谁”的气概也不错,但是“当仁不让”绝非“处处不让”,“舍我其谁”绝非“目中无人”。只有拥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又具有谦让的品质,才能在群体中、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团结他人,幵创关好的未来。
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意识,避免孩子一味表现自己出风头呢?
第一、要避免向日葵效应。
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。在家里,孩子就像小太阳,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都是忠实的向日葵,一切围着他转。久而久之,养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、不受约束的行为习惯。这种习惯带到日后的集体生活中,就造成了孩子只知道表现自己而不知道给人家机会,爱出风头,过分自负;一旦遇到“强中更有强中手”又马上蒌靡不振,对自己缺乏自信。因此,做父母的应该学会对孩子说“不避免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。
第二、让孩子学会融人群体,学会竞争,学会在群体中表现自己。
父母要让孩子意识到群体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,自己拥有机会,就要好好利用,敢于参与竞争,在竞争中,无论是作为组织者还是参与者,都要积极投人进去,这样才有取得胜利的机会。
第三、让孩子意识到竞争不是斗争,不是你死我活的战斗。
竞争是一场智慧与力量的博弈,在竞争中要学会展示自己,更要学会欣赏人家,懂得谦让。通过竞争,展示自己的能力,通过谦让,让对手变成朋友,学习别人的优点,弥补自己的不足,从而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贏得一席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