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,常常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,形形色色的事物,此时,家长应该该怎么做呢?
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:
一、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。
现在,影视作品、报刊还有影碟、录像片中的不良镜头、打斗、凶杀等等暴力镜头、场面充斥,有的还不厌其烦地展示犯罪的详细过程,似乎没有这些场面就不是戏。某些片子过度渲染武力,打人械斗、行凶报复、动辄拔出刀子、杀人不眨眼等。这些内容所包含、透露出来的若干信息,诸如,通过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,暴力行为方式、暴力伦理、暴力思维等等,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。
心理学实验表明,由于暴力恐怖片的暗示作用,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又很强,所以,随着看暴力片次数的增多,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攻击性就会增强,长大后的暴力行为也会相应增加。
二、学校教育的误区。
长期以来,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。在学校,考试及其考试成绩压倒一切。
社会、家庭评价一所学校、一个教师,用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指标就是升学率。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,学校用分数压教师,教师用分数压学生。更可怕的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,成绩好即一切好,成绩差即被冷落、歧视、孤立,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一直比较沉重,学习压力很大。虽然,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呼吁经常见诸于报端,但是,由于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教育的整体改革,所以,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。在所谓问题青少年中,学业问题的困扰是重要原因,这些学生大多经历了,从学习成绩差到厌学再到弃学、逃学、离家出走、继而违法犯罪这样的过程。
学校教育的另一个误区是重智轻德,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,做起来次要的境地。学校和教师只看重学习成绩,或者说是考试的卷面成绩,而忽略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。
三、社会上的不良示范。
现在,社会风气不够好,如贪污受贿、假冒伪劣、抢劫等等。
尤其是拜金主义,为了弄钱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……这些社会丑恶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腐蚀性和毒害性。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里,学校也不是世外桃源。教育青少年是全社会的责任,社会应当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。
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说家长该怎么做:
一、抓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
抓作业。如果孩子不认真做作业,家长要及时了解原因,有针对性进行教育。抓态度。要求学习专心、细心,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,家长要耐心辅导,做到书写工整、漂亮、准确,不能虎头蛇尾、龙飞凤舞。抓技能。想问题、做作业时,要求准确迅速,在质量中求速度,语言表达务求清楚、生动,口头背诵务求熟练。抓能力。主要是观察力、注意力、记忆力,想象力与思维力。在课余学习中,都要注意认真培养上述能力。
二、做一个榜样型的家长
做一个榜样的家长,要配合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,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,做子女的表率,和子女一起互相监督、勉励,共同进步。
三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“肚量”
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他们是在父母的关怀、爷爷奶奶的呵护中长大的。因而,缺乏一种耐挫力,听得进表扬,却听不进批评,偶尔考试成绩不佳,便会失去信心。为此,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。在家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一些小小的挫折,并鼓励他自己克服,为今后的学习、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。
四、教育孩子做人处事的原则、方法和技巧
一是不要在同学间、师生间传播一些制造矛盾、不利团结的话,要做一个光明正大诚实的人。二是胸怀大度,心胸宽广,小事不要放在心上。告诉孩子一个斤斤计较、小鸡肚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。三是遇事要冷静,互谅互让,不要意气用事,盲目冲动,干出傻事。
五、做一个监督型的家长
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,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,家长最重要的是时刻注意自身形象,孩子的可塑性大,模仿性强,而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感化、示范和熏陶。家长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教材。
青少年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指导与帮助,如何做好这些,是每一位家长都必须要学习的。